摘要:6月9日,大观区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乡村振兴机构的组建,既是大观区“三农”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作为全省34个首批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近年来,大观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
6月9日,大观区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乡村振兴机构的组建,既是大观区“三农”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作为全省34个首批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近年来,大观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打造“五大先行示范区”为主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产业兴旺先行示范区
按照“一示范、四中心、三片区”发展定位,通过调结构、强龙头、创品牌、活业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围绕投资10亿元建设三产融合智慧农业示范区,打造1.9平方公里绿色食品加工中心、200亩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中心、600亩苗木花卉生产交易中心、优质粮仓储中心,引进荷兰铪科等5个智慧农业项目。加快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8”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安庆永强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安徽省2021年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50家强企名单,公司在海口规划建设永强番鸭产业园项目,已开工启动建设,1-4月份完成产值1.1亿元,同比递增203.62%。深入推进柏兆记2021年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创建,截止5月份,公司产值2870万,其中销往长三角地区1140万元。今年一季度农林牧渔总产值2.5亿元,现价增速21.3%,可比价增速增长10.3%。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1-4月份累计增幅45.8%。辖区目前已累计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培育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6家、市级16家,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个、市级18个,培育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家、新三板挂牌上市农业企业2家,发展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2020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14.27亿元,居城区第二。
打造城乡融合先行示范区
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累计完成改厕1200多户,设立农村改厕管护服务站,推进改厕运行长效化,为全市民生工程建后管养工作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海口镇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运营管护常态化。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突出乡土特色、农村“味道”,累计建成6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启动实施海口镇供水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广成圩内5个行政村2697户居民接入接市政供水管网。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五清四乱”行动,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923吨、村内淤泥6987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423吨,废旧广告牌4081个;整治农村黑臭水体3条、渠塘39个,打造幸福河湖7条。同安河泵站及周边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完成,建设污水处理设施7座,污水处理率达到90%。高标准完成18公里“四好农村路”延伸扩面工程。在全省率先完成6所乡村智慧学校建设,新建3个学校食堂,15个“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市立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待遇。全面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被确定为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县(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被安徽省确定为第三批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市、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
打造乡村治理先行示范区
建立区委常委定点联系乡村振兴重点村工作机制,采取采取“一对一”方式,由10名常委分别联系海口镇10个乡村振兴重点村,按照“1名区委常委+N个成员单位”的方式,组建10个区级乡村振兴帮扶团队,定向帮扶乡村振兴重点村(居)。组建“一统筹五专班”工作推进机制,由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成立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工作专班,各专班由区级领导同志任组长,2-3个部门为牵头推进单位。各工作专班对照省、市、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重点任务清单要求,明确重点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制定落实方案,加强工作调度,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推深做实“1551”市域社会治理大观模式,全面推行红领工作站,推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600多个,化解矛盾诉求5000多个。投资3000万元建设“一中心、五系统、N应用”数字化治理大观智慧联动中心,十里铺乡率先在全市建成乡级网格化智慧管理平台。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建设,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建设,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2020年6月大观区十里铺乡林业村、海口镇红星村被确定为省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三级创建(2020-2022)单位。2021年7月,海口镇保婴村进入全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拟推荐名单。充分利用区、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积极选树典型模范,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累计获评中国好人3名、安徽好人11名、安庆好人126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名,总人数创十年来新高。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获国家级文明村镇1家,省级文明村镇2家,市级文明村镇4家,获评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84%。辖区1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完善“一约四会”制度,持续开展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或“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新乡贤”等评选宣传活动,推动农村地区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打造农村改革先行示范区
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立足资源禀赋,因村制宜,大力发展产业,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发展或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种植、养殖业,或引入外部主体发展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等,带动农村集体及成员增收。重点发展番鸭定点屠宰加工,打造“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领办兴办农业合作社、生产加工企业等各类村级经营实体(村级集体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稳健经营,获得经营性收入。如十里铺乡十里村,依托安庆市新宜物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建成十里九华工业园,园区投资款由村集体经济及本村村民剩余土地征收款构成,共投入建设资金1500万元,该村还对外投资参与顺达装卸有限责任公司入股20万元,每年分红5至6万元,2020年该村经营性收入75.1万元;十里铺乡茅岭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四议两公开”程序,依法取得安庆信和置业有限公司股权,抢抓机遇建设大观绿色建材产业园产业园项目,按照“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和入驻企业共同建设产业园,按投资额收取固定收益,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50万元。盘活集体资产。整合盘活闲置资产资源,采取自营、租赁、入股、委托运营等形式,发展“资产盘活型”集体经济,提高资产资源使用效率。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资本、服务)的发展模式,采取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式进行农产品种植、发展各类项目,实现集体有分红,农民有收入。如2020年十里铺乡五里村、茅岭村将村集体的厂房、楼宇等资产出租,集体资产租赁收入分别达到71万元、62.5万元。海口镇河港村将利用率不高的渔湖对外发包,租金收入达到50万元,有效盘活了资源,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开发服务创收,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建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通过全产业链托管、菜单式多环节托管、股份合作分红、股份托管并行、专业化托管等多种托管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供、耕、种、防、收、销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生产性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开展流转服务,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采取“流转+托管”等方式,将农户土地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利用集体的组织优势提高议价能力,增加土地流转收入。如2020年海口镇红星村1000亩土地流转服务费收入15.2万元、海口村500亩土地流转服务收入4.9万元、巨网村集体土地流转管理费收入8.5万元。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引导村集体开展物业、劳务、绿化、保洁等城市配套服务。开展土地整治,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自有资金、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对入股土地进行连片整理、统一开发,实现农村土地化零为整、由小变大、成方成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土地收入溢价。创新经营方式,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营、转包、入股等方式,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如海口镇河港村利用土地入股,重点打造2000亩智慧农旅观光示范区,2020年河港社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强势迈入经济强村行列。探索“飞地抱团”。大力发展村级物业经济,鼓励本地资源少、区位条件差、靠自身力量难以壮大集体经济的村,突破镇域、村域限制,在区位条件较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抱团兴建或购置商铺店面、仓储设施、标准厂房等“飞地抱团”项目。鼓励村参与入股乡镇产业园,通过分红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如十里铺乡五里村依托安庆市城北实业总公司先后两次吸纳入股村民户数达到629户,村民入股资金89.5万元,村民土地入股10.76亩,新建标准化厂房8700平方米,筑巢引凤,当年招商入驻企业四家,入股收益72.304万元,入股顺达装卸公司20万元,每年分红5万元。持续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制定大观区宅基地审批办事指南、《大观区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查审核、村级协管员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2020年辖区17个村居11个村(居)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50万元以上村达到5个,占比达29.41%。
打造生活富裕先行示范区
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2020年全区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约18926元,超出全市平均水平21.6%。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出台《大观区村、社区干部正向激励十条措施》,推出“待遇保障+政治激励+培育表彰+关心关爱”激励套餐,打通村(社区)干部上升通道,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2020年公开招考10名村级后备干部,“群雁齐飞”,形成合力,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常态化举办“江畔大讲堂”“两讲堂两课堂”,举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及基层治理”等专题培训班,轮训镇村干部600多人次。着力引进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生产技术等方面专业人才,累计选调大学生村官28名,招考村级后备干部44名,选拔龙头企业负责人、生产能手等100余人。实施待遇留商,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定向引才聚才,与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等开展战略合作,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和企业家发放“宜城优才卡”“宜商服务卡”,提供交通、医疗、教育等便利服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一批综合培育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3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持证上岗。充分发挥农技人员专业技术特长,成立农业技术专家推广服务团,每年选派30余名农业专业技术骨干“一对五”包保服务种植大户。据不完全统计,大观区自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来,共有110余名学员先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致富能手。“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余人。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引领作用,鼓励农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目前,辖区注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0余家(其中家庭农场120余家、合作社70余家),涵盖粮油、养殖、水产、种养结合等领域,为各类人才在乡村发展产业和实现价值提供广阔舞台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