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近年来,桐城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化“外联老乡”战略打法,密切桐城籍在外人才与家乡的亲情联络,进一步激发了在外乡贤支持桐城发展、服务家乡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打造“人文胜地、智造名城”提供了坚...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近年来,桐城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化“外联老乡”战略打法,密切桐城籍在外人才与家乡的亲情联络,进一步激发了在外乡贤支持桐城发展、服务家乡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打造“人文胜地、智造名城”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以政策红利提升返乡吸引力。2021年先后发布《“文都英才”工程实施方案》和“人才新政20条”,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回乡投资兴业的杰出人才做到“发展上有政策、事业上有支持、服务上有保障”。印发《关于实施“智汇文都”行动完善在外人才联络服务机制的意见》和在外人才“十个一”联络服务机制,建立市级领导带头联系、行业部门业务联系、镇街村居全面联系的联络服务体系。今年3月,为集聚桐城籍院士等高端智力资源,出台“院士政策10条”,支持鼓励院士在桐建设重大平台、转化成果,搭建院士合作对接服务长效机制,助推产业发展升级。
建设数字平台聚人才于云端。积极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改革,升级人才管家服务平台,上线政策发布、人才认定、计划申报、服务申办等功能。为摸清在外人才底数资源,开展全市各类人才信息摸排采集,征集各类在外人才资源6.7万余人,编印桐城籍在外杰出人才名录和桐城籍博士名录,分别收录4000余位杰出人才和3000余位博士。目前,正在开发建设“外联老乡”APP,将对桐城籍在外重点人才逐人建立数字化的“专属档案”,并按照政界、商界、学界、医界、艺界、侨界等6个类别添加“人才标签”,实现精细分类、精致服务。同时,采用大数据分析人才毕业院校、从事职业、研究方向等8项细分领域,精准赋能桐城市“双招双引”工作。
构建常态沟通交流机制。真诚请进来,市委市政府定期举办恳谈会,通报全市重大部署和中心工作,引导在外杰出人才为桐城市“双招双引”建言献策。近年来,先后邀请徐南平院士等28位领军人才回桐讲座或授课,拓展干部的思维和视野。主动走出去,结合桐城市产业发展,发挥驻外商协会和在外乡友的桥梁作用,成立了驻深圳、济南、昆山在外人才工作站,有针对性加强与桐城籍企业沟通联系,宣传“双招双引”政策,精准对接乡友回乡投资项目,扎实推进项目落户进度,推动人才工作成效转化为桐城发展成果。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强化投入保障,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奖励人才集体及人才个人;设立3000万元人才发展创业扶持基金,加大对初创期人才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东部新城投资11.5亿元建设院士科创园。推进人才工作“一件事”改革,依托政务大厅、就业服务中心设置人才服务“一事全办”窗口。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业务代办等个性化服务。今年以来,在桐城籍院士和杰出乡友助力下,桐城与浙江新昌签订“友好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轩动力电池项目一期投产二期开工,中建材建成世界首条一窑八线光伏玻璃生产线,桐城入选安徽省数字乡村示范县(市),先后与安徽建筑大学、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打造近悦远来人才高地。通过电子邮件、短信、微信推送、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发放“一封家书”“人才新政20条”,在高速绿化景观及出口等在外人才返乡必经路线,设置“人文胜地 院士之乡”“桐向未来·城人之美”等大型宣传牌,为抓实“外联老乡”工作营造浓厚氛围。依托“文都英才”服务平台,开发人才金(银)码,为桐城籍在外高层次人才赋码,人才凭码即可享受VIP礼遇、就医、旅游、出行等绿色通道和餐饮、住宿等优质优惠生活服务,主动为在桐院士父母提供居家、健康、医疗、养老等日常暖心服务,涵养“回得来”“留得住”“不想走”的养人生态。(刘根杰 向晗)